冬奥培训

当前位置: 首页» 冬奥培训

冬奥知识-雪上项目

冬奥知识-雪上项目

越野滑雪                                                                  

项目概要:

越野滑雪是以滑雪板和滑雪杖为工具,滑行于山丘雪原的运动项目。该项目较之其他滑雪项目,负伤风险较少。 冬季奥运会分男子6项和女子6项,共12个小项。

分别为男子15公里自由技术、男子15公里+15公里双追逐、男子个人短距离传统技术、男子团体短距离自由技术、男子50公里集体出发传统技术、男子4x10公里接力、女子10公里自由技术、女子7.5公里+7.5公里双追逐、女子个人短距离传统技术、女子团体短距离自由技术、女子30公里集体出发传统技术、女子4x5公里接力。

项目起源:

越野滑雪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作为越野旅行起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传播至欧洲其它地区。越野滑雪是最原始又最受欢迎的北欧滑雪运动。这些运动诞生于北欧,所以被命名为北欧滑雪。(对应的是高山滑雪,即阿尔卑斯滑雪,取名自诞生地阿尔卑斯山)

在现代,北欧滑雪远比高山滑雪更早受到欢迎,而且挪威也被普遍认为是滑雪比赛的发源地。首次胡塞比比赛首次于1879年举办,1892年举办了著名的霍门科伦北欧全能比赛,包括跳台滑雪和越野滑雪,被认为是最早的赛事。直到1900年霍门科伦比赛时,才有了单独的越野滑雪比赛,全长30公里。

 

冬奥历史:

第一届1924年法国夏莫尼冬奥会,举行了男子18公里和50公里的比赛。1936年1936年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增加了4×10公里接力赛。女子越野滑雪第一次出现在1952年奥斯陆冬奥会,举行了10公里比赛。1956年意大利的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增设女子接力。其它的单项在1964年(5公里),1984年(20公里),1992年(30公里)增设。随着1980年代自由式技术的发展,在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上距离和技术(传统式与自由式)可以交替使用。1992年阿尔贝维尔的冬奥会上增加了追逐赛。

 

场地、装备、技术:

赛道路线中的上坡、平地、下坡比例分别为1/3,选手需要使用传统式或自由式滑雪技巧进行比赛

滑雪板分自由式技术滑雪板和传统式技术滑雪板,自由式滑雪板短一些(一般短20cm),滑雪板底部非常光滑,板底需全部打滑蜡。雪板长度为身高加15~20厘米。传统板具有很明显的弓形弧线,分为滑行部分和蹬动部分。

很长久的历史中越野滑雪只使用一种“传统式(对角线滑行)”技术,即两个滑雪板都要停留在准备好的赛道里。滑雪者在每个雪板的底部打凹底蜡(kick)和滑行蜡(glide),凹底蜡在上坡环节发挥抓合作用,而滑行蜡帮助推动滑雪者下坡和穿过平坦或起伏的地形。

在1982年FIS世界杯赛季(首次官方FIS世界杯赛季)期间,威廉·科赫(美国)推广了“滑冰”技术(或者被称为“自由式”,与“传统式”相对应)。自由式技术首先被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长距离滑雪者使用,他们使用一边的滑雪板在赛道里滑行,另一边侧滑获得速度。自由式技术要快于传统式,并进化为今天的选手选择非雪道路线进行滑行。

 

赛制与规则:

个人赛:选手们以15-30秒间隔出发,选手们以传统式或自由式技巧滑行,女子滑行10公里,男子则滑行15公里。

双追逐:同时出发后,女子滑行15公里,男子滑行30公里的比赛。比赛前半段采用传统式滑法,后半段则采用自由式滑法。

个人短距离:女子滑行0.8 - 1.6公里、男子滑行1-1.8公里的短距离比赛,使用传统式或自由式滑法。

团体短距离:女子0.8 - 1.6公里,男子1-1.8公里,2名选手在3-6个区间交替滑行的短距离接力比赛,女子滑行0.8 - 1.6公里,男子则滑行1-1.8公里。

集体出发:所有选手同时出发的比赛。女子滑行30公里、男子滑行50公里的比赛,使用传统式或自由式滑法。

接力:每队由4名选手参赛,第1、2位选手使用传统式滑法,第3、4位选手则使用自由式滑法。女子组共滑行20公里,每人各滑行5公里;男子组共滑行40公里,每人各滑行10公里。


跳台滑雪                                         

 

项目概要:

在跳台滑雪项目中,运动员需要沿着坡度为35度到37度的滑道,以每小时超过90公里的速度下滑,使身体跃入空中,尽力飞行一段距离后稳定着陆。滑降与飞行过程中运动员的优美动作被看作是跳台滑雪的精髓。。

包括男子个人标准跳台,女子个人标准台,男子人大跳台,男子团体大跳台4个小项。

项目起源:

跳台滑雪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世纪,第一次被人所知的跳台滑雪比赛是在1862年挪威的吕西尔举行的。桑德雷·诺尔海姆(挪威人,被认为是跳台滑雪之父)在1860年不使用滑雪杖在石头上起跳,达到了飞行30米的记录。这个记录保持了超过30年。大约在1900年,比亚尼·尼尔森首次展示了传统的跳跃,距离为17米。1902年,尼尔斯·耶斯塔万使用同样的技术跳出了41米。在瑞士达沃斯,哈拉德·史密斯创造了45米的记录。

 

冬奥历史:

跳台滑雪加入冬奥会是在1924年的法国夏莫尼,当时只有一个小项的比赛。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上跳台滑雪开始包括标准台和大跳台比赛。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增加了团体比赛。

 

场地与技术:

标准台:从跳台到K点的距离必须在75-99米之间,而标准台的台高必须在85-109米之间;大跳台:从跳台到K点的距离必须大于100米,而大跳台的台高必须大于110米

 

技术:

一战结束后,雅各布·图灵·塔姆斯和西格蒙德·路德发展了新的跳跃技术,在起跳时上半身弯曲,双臂向前伸展获得更大的倾斜度。这种空气动力学技术获得成功,并使用发明者的故乡命名为“kongsberger”技术,这项新技术使运动员跳得越来越远。

跳台滑雪继续发展得益于数学家和工程师,经过更完备的设计,设置了更高的跳台。1936年3月15日,泽普·布拉德尔成为第一个超过100米的运动员,他在普兰尼卡跳出了101米。1937年,国际雪联在法国夏莫尼联组织了首次北欧滑雪世界锦标赛,包括一项跳台比赛。到了1950年代中期瑞士人安德鲁·戴舍尔发明了新的技术,他将手臂背在身后并贴紧身体,获得最大的身体前倾。

1962年于波兰扎科帕内,雪联举办了北欧滑雪世界锦标赛,增加了大跳台项目。1972年第一届国际雪联滑雪飞行世界锦标赛在斯洛文尼亚的普兰尼卡举办,瑞士人沃尔特·斯坦纳获得优胜。1979/1980赛季组织了FIS世界杯比赛,奥地利人托尼·因纳伊尔获得总冠军。

1985年,瑞典运动员扬·伯克洛夫在滑翔过程中率先将两个滑雪板的板尖向外分开形成“V”形。起初收到嘲笑,并遭到裁判罚分。但伯克洛夫赢得了1989年FIS世界杯冠军。后经空气动力学风尚试验结果证明,“V”形提供的提升力要比传统的两雪板平等姿势大28%,后所有运动员都采用这一动作。到了1992年,所有跳台滑雪的冠军均使用V型跳跃”。

1994年3月17日,芬兰选手托尼·涅米宁成为第一个跳出200米的运动员,记录是203米。

 

赛制与规则:

比赛共有5名裁判,各自以满分20分的评分标准对飞行距离、飞行方式进行评分,他们对选手的飞行姿态与着陆姿态的稳定程度进行评判后,对各个因素进行评分,最后给出飞行分数。排除最高分与最低分后,剩余3名裁判的分数与距离分数之和,便是该名运动员的最终分数。

个人赛事(标准台、大跳台)根据K点距离确定每米分值。

标准台:运动员的跳跃距离以K点为标准,每1米为2分,运动员的得分以K点距离分数(一般为60分)±1米加/减2分的方式进行计算。

大跳台:运动员的跳跃距离以K点为标准,每1米为1.8分,运动员的得分以K点距离分数(一般为60分)±1米加/减1.8分的方式进行计算。

团体赛事在大跳台上进行,一个团队包括四名成员,团体赛事包括两轮比赛。第一轮结束后,排名前八位的团队可以进入决赛。在决赛中,第三组跳台结束后将从最后一组开始以倒序依次进行比赛。相加一个团队四名选手的得分后,得出最终的赛事结果。

 

 


北欧两项                                           

项目概要:

北欧两项是由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组成的比赛,跳台滑雪需要胆量和技术,而越野滑雪则需要很强的体力。

由于要进行这2项比赛,因此这也是滑雪比赛中难度最大的一项。

在冬季奥运会中仅进行男子组的比赛,共由3个小项组成:

男子个人标准跳台+10公里越野滑雪

男子人大跳台+10公里越野滑雪

男子团体大跳台+4×5公里接力越野滑雪

项目起源:

北欧两项起源于挪威,世界上最早被认证的官方滑雪比赛就是1870年挪威举办的北欧两项比赛。挪威在此前20年前就举办过年度锦标赛,这种传统持续了超过百年。

最初的北欧两项由90米跳台滑雪和15公里越野滑雪组成。如今,这项运动产生了多样的小项。北欧两项在许多国家受到欢迎,包括日本、德国、俄罗斯、法国、奥地利、以及北欧国家。国际雪联举办常规的世界杯赛事,并每隔两年举办世锦赛。国际雪联后来增加了春季赛事(一天之内进行的小型赛事),吸引了更多观众并获得更好的收视率。

 

冬奥历史:

在1924年法国夏莫尼的第一届冬奥会上,北欧两项就成为了比赛项目。最初的12年中,挪威人包揽了所有金牌。在战前时代,一名北欧两项金牌获得者通常也是顶级的单项运动员。

二战后芬兰和瑞典打破了挪威人在此项目上的垄断,1960年德国人格奥尔格·托马(Georg Thoma)成为了第一位来自非北欧地区的冠军。乌尔里希·韦林(Ulrich Wehling)在1972到1980年间获得三块金牌,成为北欧两项的第一位三连冠运动员。

1952年,跳台滑雪部分首次在越野滑雪比赛前进行。1956年,越野滑雪从18公里减少为15公里。

团体比赛在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成为比赛项目。团体包括三名队员,每个人有三次起跳,计算最好的两次成绩。接力比赛是3×10公里比赛。1994年之后,团体包括四名队员,进行了两次起跳,都计入成绩。越野滑雪接力是自由式滑雪进行4×5公里比赛。2002盐湖城冬奥会增加了春季赛事,进行高山跳台滑雪和7.5公里的越野滑雪。

 

赛制与规则:

个人赛:个人赛分为男子个人标准台+10公里越野滑雪、男子人大跳台+10公里越野滑雪先完成跳台滑雪后,按照比赛的结果,进行越野滑雪。跳台滑雪的分数排名将决定选手们在越野滑雪比赛中的出发顺序,每落后1分,推迟4秒钟出发,10公里越野滑雪一般将围绕2.5公里赛道滑行4圈,而最先通过终点线的选手将获得冠军

团体赛:男子团体大跳台+5公里接力越野滑雪,4名选手首先完成跳台滑雪后,按照比赛的结果,进行越野滑雪跳台滑雪的分数排名将决定选手们在越野滑雪比赛中的出发顺序,每落后1分,推迟1.33钟秒出发。

 

 

 


高山滑雪                                           

项目概要:

高山滑雪是使用固定后脚跟装置的滑雪板,顺着白雪覆盖的斜坡向下滑行的运动。 按照平均速度排列,从高到低依次为滑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旗门数则与速度成反比。 回转比赛要求选手急速过弯,所以场地弯道较多,呈蛇形。而大回转则要求更为宽阔且转弯幅度大的赛道。大回转与滑降项目的赛弯道较少,且设有较宽的关口。以滑降项目为例,运动员通过旗门的平均速度大约为100公里/小时米公里。

包括11个小项:男子滑降,女子滑降,男子超级大回转,女子超级大回转,男子大回转,女子大回转,男子回转,女子回转,男子全能,女子全能,男女团体(2男+2女,淘汰赛)。

 

项目起源:

最早的滑雪板是由大型动物的骨骼制成,使用皮革系在脚上,就像是雪鞋。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Djurgarden博物馆展示着这样的一双滑雪板,距今大约有5000年。

滑雪板在1200年奥斯陆战役中最早被使用在战场上。挪威国王斯维勒为侦察兵装备了滑雪板,让他们完成对敌任务。滑雪运动在1590年通过奥地利被介绍到中欧地区,而后传播至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挪威被认为是滑雪的发源地,但高山滑雪比赛的起源被认为在阿尔卑斯山区,20世纪滑雪运动在这里发展为现代体育运动。

德国于1879年举行了高山滑雪比赛,这项运动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则是在1893年,克里斯多夫·伊斯林在瑞士格拉鲁斯建立了第一个高山滑雪俱乐部。

 

冬奥历史:

在1936年德国加米施·帕滕基兴的冬奥会上,高山滑雪被纳入竞赛项目,举行了男子、女子的速降与回转全能赛。

1948年瑞士圣莫里茨冬奥会上,为速降和回转的单项设置了金牌。

1952年挪威奥斯陆冬奥会首次引入了大回转比赛。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增加了超级大回转(super-G),全能比赛也回归重新成为比赛项目。

 

场地,赛制与规则:

滑降:

冬奥会滑降比赛场地的垂直高度差,男子线路为800~1100米,女子线路为450~800米。比赛线路宽度为30米。它是所有项目当中线路最长,滑行速度最快的项目。线路两侧设置红色和绿色的指示旗,还设有旗门。滑降旗门有四个回转标杆和2面旗门布组成,宽度不得少于8米。

该项目的特征是迅捷的速度,以90-140千米的速度在平均倾斜度为15-30度的倾斜面上滑行,选手们需要强悍的意志和体力,选手正确通过规定的赛道关口后,按照到达终点线的先后顺序决定最终排名。

 

超级大回转:

场地多为多坡和波浪形。男子比赛线路长度为1500-2000米,女子为1000米以上。男子线路标高差距为300-400米,女子为250-350米。坡度为15-32度。以两次滑行时间计算成绩。大回转的转弯设计速度为15-20米/秒。

与大回转相比,斜坡更为陡峭、旗门间距更为宽阔,达到25米以上,与回转、大回转项目不同,仅通过一次滑行决定最终成绩。

 

大回转:

比赛场地通常是多坡并呈波浪形,宽度40米,高度差男子为300~450米,女子为300~400米。坡度为33-45%,滑行距离比超级大回转短,但是旗门更多,拐弯更急。旗门宽4~8米。

与速度系列(滑降与超级大回转)不同,进行2轮(第1轮、第2轮)比赛。第1轮比赛的前30名选手以倒序参加第2轮比赛 (第1轮比赛排在第30名的选手在第2轮比赛中最先出战),而从第31名起,则以第1轮比赛的排名顺序依次参加比赛。

 

回转:

垂直高度差男子线路为180~220米,女子线路为140~220米。线路须建在坡度约为33~45%的坡地上。理想的回转线路包括一些列的转弯,其设置能使运动员以最快的速度、干净利落并准确地完成动作。

回转比赛旗门由两面旗和两根旗杆组成,红蓝色交替设置。宽度最小3米,最大6米。

与速度系列(滑降与超级大回转)不同,进行2轮(第1轮、第2轮)比赛。第1轮比赛的前30名选手以倒序参加第2轮比赛(第1轮比赛排在第30名的选手在第2轮比赛中最先出战),而从第31名起,则以第1轮比赛的排名顺序依次参加比赛。

 

全能:

综合滑降与回转项目的比赛,按照第1轮滑降比赛、第2轮回转比赛的顺序进行合算滑降比赛与回转比赛的分数后,得出排名。

 

混合团体赛:

在250米~300米的赛道上,使用大回转旗门进行的平行比赛。旗门间距比回转项目长,比大回转项目短,1个团队(国家)由2名男子、2名女子组成,16个团队(国家)以淘汰赛的方式得出排名。

 


自由式滑雪                                         

 

项目概要:

自由式滑雪是选手们在斜坡上自由滑降,通过表演空中技巧,来比拼艺术性的比赛,也被称为雪原的杂技。与比拼速度的高山滑雪不同,其最大特征是能欣赏到选手们的华丽空中技巧,如后空翻、转体等。

冬季奥运会上,分有雪上技巧、空中技巧、U型场地技巧、障碍追逐与坡面障碍技巧,男子、女子共有10小项比赛。

 

项目起源:

自由式滑雪的早期根源可以追溯到100年前的挪威人和奥地利人,他们率先进行跳台滑雪的比赛并且获得了独特的向下坡滑行的滑雪风格award style points to skiing down ski slopes 。20世纪初,用滑雪板翻跟头这种行为在挪威、意大利、奥地利被记录,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滑雪者开始翻转、旋转。滑雪装备的持续发展,配备更高、更结实的靴子还有叠层滑雪板(laminated skis)的出现都使滑雪技术得到提升。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大洲的滑雪运动员继续尝试滑行和跳跃的新方法。 这种创造力的态度标志着一种称为“热狗(hot dogging)”或“自由式”的新运动的出现。滑雪表演出现在滑雪电影中,这扩大了人们对这种类型的滑雪的兴趣。专业赛道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在20世纪70年兴盛,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赞助和人群。

 

冬奥历史:

1986年,国际奥委会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参加了在法国提举办的第一届FIS自由式滑雪世界锦标赛。由于对这项运动表现印象深刻,国际奥委会决定让3种独立项目都作为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冬奥会上的表演项目。随后,自由式滑雪吸引了一大群人,并获得了国际媒体的众多关注。在卡尔加里冬奥会之后,国际奥委会在1992年阿尔贝维尔奥运会上授予雪上技巧项目奖牌地位,在随后的1994年的利勒哈默尔奥运会上授予了空中技巧项目奖牌地位。在温哥华,障碍追逐加入到奥运会项目中,在索契冬奥会,u型场地技巧和坡面障碍技巧也加入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赛制与规则:

雪上技巧:

雪丘则是人工堆雪而成的,选手顺着布满人造雪丘的陡峭赛道疾速滑下,赛道设有两个跳跃点,选手须完成2次跳跃动作。 雪上技巧场地长250米,宽18米,坡度为28度,标准高差为110米。

2轮预选过后,排名前20名的选手进入决赛。决赛分3轮进行,第1轮中获得第1~12名的选手进入第2轮,在第2轮比赛中获得第1~6名的选手最终进入第3轮决赛。

技巧分数占总分的60%,2次跳跃的空中动作和速度各占20%。该赛事共有七名裁判,分别是五名技巧裁判和两名空中动作裁判。

每位裁判打出的技巧分数中,排除排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剩余三个分数相加得出最后的技巧分数。跳跃分数则取两个分数的平均分。雪上技巧由7名裁判执裁,满分100分,5名负责滑行评分(满分60分),2名负责跳跃评分(满分20分),滑行时间20分,通过计时换算。

雪上技巧需要积极的、快速的转弯能力,直接沿着路线滑降,使用良好的缓冲、伸展、刻雪技术。选手们选择自己的路线,并借助雪丘完成两种不同难度的跳跃。跳跃中要展示一定难度的技术动作,包括单个或多个位置的抓板(手抓住滑雪板),翻转和旋转。

 

空中技巧: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是穿雪板在跳台上起跳,展示空中动作的比赛,与体操中的跳马比赛类似;

通过2轮预选,选出前12名选手进入决赛,决赛分3轮进行。决赛第1轮中获得第1~8名的选手进入第2轮,而在第2轮比赛中获得第1~4名的选手进入最终的第三轮决赛

选手可以根据战术选择不同难度的跳台,但每个跳台都有指定的基本动作。选手可以在基本动作上加添其他空中技巧动作

5名裁判分别按照20%的腾空分数(起跳、腾空高度)、米50%的动作分数(完成姿态和难度)以及30%的落地分数评分,而满分为10分

排除排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剩余三个分数相加,再乘以动作难度系数,得出最终的分数

 

障碍追逐:

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是4名选手在由各种地形障碍构成的赛道上竞速的比赛,通过终点线的顺序将决定最终排名

奥运会赛道的规格:标高差130~250米;长度1050米(±150米米);平均倾斜度12度(±2度);斜坡宽40米;跑道宽度6~16米

预选赛中通过2次时间记录选出进入决赛的32~36名选手。此后进行的决赛中,4名选手将被分为一组,而每组的前2名将晋级下一轮,直至最终决赛

 

U型场地技巧:

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是从倾斜的半圆筒形斜坡往下滑,并展现跳跃、回转等空中技巧的项目,5名裁判根据高度、回转、技巧、难度系数等分别打出满分为100分的综合表演分数, 而其平均分数将作为最终的分数。选手可进行2次表演,其中更高的分数将决定最终排名。

奥运会赛道规格:倾斜度17~18度;长度不小于150米,米推荐长度170米;半圆筒宽19~22米、米高6.7米

 

坡面障碍技巧:

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技巧是在由铁轨、桌子、箱子、墙壁等各种障碍及跳台构成的赛道上进行的比赛。选手可在各种障碍中进行选择

5名裁判根据高度、回转、技巧、难度系数等分别打出满分为100分的综合表演分数,而其平均分数将作为最终的分数。选手可进行2次表演,其中更高的分数将决定最终排名

通过预选赛,最多由24名男选手、12名女选手进入决赛

奥运会赛道规格:标高差不得小于150米;米斜坡的平均倾斜度须达到12度以上;宽不得低于30米;米障碍选项不得少于6个;跳台不得少于3个

 

 


单板滑雪                                          

 

项目概要:

单板滑雪是指利用滑雪板从雪坡上滑降的运动。上世纪60年代,该项目在美国发展成为一项运动,之后在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首次成为了正式奥运项目。2018年平昌冬奥运会上将进行平行大回转(男、女)、U型场地技巧(男、女)、障碍追逐(男、女)、大跳台(男、女)、坡面障碍技巧(男、女)等共10个小项。

 

项目起源:

单板的发展缘起于舍曼·波潘(Sherman POPPEN )的发明,他在1965年冬为了给他的女儿带来娱乐,将一双滑雪板连接到一起。波潘将他的发明命名为“雪板”(snurfer,取自单词“雪”snow和“冲浪”surf)。

纽约商人杰克·波顿·卡彭特(Jake BURTON CARPENTER)将“雪板”发展到新的阶段,1977年他将雪板的销售转移到靠近斯特拉顿山南部的佛蒙特州地区。

单板滑雪在1970年代受到欢迎,迎来繁荣发展。这项运动由此开始进入传统的滑雪胜地,虽然起初受到很多高山滑雪运动者的抵制,但单板的流行不可阻挡,作为一种新兴运动占据了滑雪运动杂志的封面。

1981年,单板滑雪第一次官方认可赛事在科罗拉多州莱德维尔举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单板滑雪成为了一个主流运动,滑雪板制造商的参与提高了项目的地位,并建立起相关的市场单板运动也给滑雪胜地带来额外的经济来源,这也成为该项运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冬奥历史:

单板滑雪在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正式成为比赛项目,设立了男子、女子的大回转和U型场地比赛。冬奥会最早的金牌获得者来自于加拿大、法国、德国和瑞士。

2002盐湖城冬奥会改进了单板滑雪项目,将男子和女子的大回转项目改为了平行大回转。

2006都灵冬奥会增加了单板滑雪障碍追逐赛,2014索契冬奥会增设单板滑雪破面障碍技巧,而在2018平昌冬奥会将首次增设大跳台项目。

 

赛制与规则:

平行大回转:

两名选手在平行设置的两个旗门赛道(蓝旗、红旗)同时出发,向下滑降,先行到达终点的运动员为胜。

赛道规格:标高差为120~200米;全长400~700米(建议采用550米);至少须设置18个旗门(建议设置25个);蓝旗赛道与红旗赛道之间应保持20~27米的距离;平均坡度须为16度(±2度);坡道宽度至少须为40米

预赛时,运动员在蓝旗赛道与红旗赛道上各滑行一次,两次预赛成绩相加后,排名前16位的选手将晋级决赛。预赛第2轮比赛的出发顺序为第1轮比赛选手到达终点的顺序。

 

U型场地技巧

U型场地技巧指在倾斜的半圆形赛道(碗状坡道)中滑行及进行跳跃、回转等空中技巧的运动

6名裁判员根据完成动作的高度、回转、技巧、难度等整体效果评分,裁判根据选手坠落、停止等失误,在基础分上扣除分数。

100分为满分,排除排除最高分与最低分,剩下的四个分数的平均分为该选手本轮比赛最终分数。两次表演中更好的成绩将决定选手的最终排名。冬奥会滑道的平均坡度为17~18度;推荐长度为170米,而不得短于150米;半圆筒须宽19~22米,筒高须达到6.7米。

 

障碍追逐

追逐赛上,4~6名运动员组成1组,以坡面、回转、旋转、跳跃的方式通过由多种地形和障碍物组成的赛道,最先通过终点线的选手为胜。

追逐赛的冬奥运赛道规格:标高差130~250米;赛道长1050米(±150米);平均坡度12度(±2度);坡宽40米;赛道宽6~16米。

以2轮预赛的时间进行排名,前32~26名晋级决赛,每组由4~6名运动员构成,其中的前2~3名晋级参加下一轮比赛。

 

坡面障碍技巧

坡面障碍技巧是在由轨道、墙壁及跳台构成的赛道上进行的一项比赛,运动员可在多种地形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进行表演。

6名裁判以100分满分制对运动员的高度、旋转、技巧、难度以及整体表演进行评分,排除最高分和排除最低分,剩余4名裁判的平均分就是该选手的最终成绩。运动员进行2轮比赛,根据2轮比赛中的最好成绩排定选手的最后名次。

冬奥会赛道标高差最少为150米,平均坡度应在12度以上,赛道宽度至少应为30米,由最少6个以上赛段(地形+跳跃),3个以上的跳台构成。

 

大跳台

选手从高处滑下来在大跳台前进行跳跃后,表演各种空翻、回转等空中绝技的比赛

大跳台有淘汰式、Two-run best(两轮表演->取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决定排名)、Three-run best(三轮表演->取其中最好的两次成绩决定排名)等多种竞赛形式。

一般说来,预赛采用Two-run best,决赛采用Three-run best的方式进行角逐。5~6名裁判以100分满分制对运动员的空中动作、飞行距离、着陆等进行评分,排除排除最高分和排除最低分后,运动员的最终分数由3~4名裁判的平均分决定。

预计该项比赛的参赛选手将同时出战坡面障碍技巧及U型场地技巧的比赛。

 

雪车                                              

 

项目概要:

雪车也称‘有舵雪橇’,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瑞士,雪车是乘坐可操纵方向的雪橇在冰道上滑行的运动项目。 共设3小项:雪车分男子四人座、双人座、女子双人座共三个比赛项目。

 

项目起源:

虽然雪橇被用作一种交通方式已经有数个世纪,但钢架雪车直至19世纪晚期才出现,瑞士人在平底雪橇上安装了可驾驶的机械装置。1897年,世界首个雪车俱乐部在瑞士圣莫里茨成立,截至1914年雪车运动只是在各种各样的天然冰道上进行。

随着著名的滑雪胜地在欧洲兴起扩张,雪车这项运动也成为上流社会的风潮。雪车轨道出现在奥地利、德国、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使用的是现存的道路和小径。

最初比赛用的雪橇是木制,但很快替换为钢制的,即我们所知道的有舵雪橇。其名称(bobsleds)源于队员们通过前后摆动(bobbed back and forth)在直线跑道上增加速度。

 

冬奥历史:

从第一届1924年法国夏莫尼冬奥会开始,雪车成为了一个主要的比赛项目。1924年只有一个小项比赛,一个队由4-5名选手组成。1928年的赛事是5人竞争。1932年设置了两个小项:男子两人雪车和男子四人雪车比赛(驾驶员,两名推车手,刹车手)。雪车比赛只有一次缺席了冬奥会比赛,1960年美国冬奥会,组办方拒绝在斯阔谷建造赛道。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创造了参赛国记录,共有30国参赛。2002盐湖城冬奥会上女子雪车项目初次登场,设置了女子双人比赛。

 

场地与装备:

   雪车规定滑道长度为1,200m~1,300m,平均倾斜度为8%~15%,曲线半径至少在20m以上。滑行转弯时,压力接近于重力的4倍,平均时速达到135Km。在曲线、直线、圆形Omega(Ω)等赛道上保持加速度,滑行转过14~22个弯是其重点。由于是争分夺秒的比赛,因此速度一旦减慢,就无法取得优异成绩。

 

赛制与规则:

男子双人座

1932年第3届美国普莱希德湖冬季奥运会上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男子四人座雪车长不得超过3.8m,宽0.67m,选手与装备加上雪车总重量不得超过390kg

 

男子四人座

1924年第一届法国夏幕尼冬季奥运会上被采纳为正式比赛项目,男子四人座雪车长不得超过2.7m,宽0.67m,选手与装备加上雪车总重量不得超过630kg,四人座项目的第2、3号选手作为推手,在出发的时候起到加速的作用。

 

女子双人座

2002年第19届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女子双人座雪车长不得超过2.7m,宽0.67m,选手与装备加上雪车总重量不得超过350kg。

 

钢架雪车                                             

 

项目概要:

钢架雪车是滑行竞速比赛项目之一,选手保持头朝前俯身躺在钢架雪车上的姿势,在1200米以上的倾斜冰道上滑行。

2小项,它是滑行项目中,唯一项含有男、女单人比赛的项目,要求用肩膀和膝盖来控制方向。世界锦标赛和冬季奥运会上,选手共进行4轮滑行,合计总体用时后得出最终排名。

 

项目起源:

钢架雪车是一种滑行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车手匍匐在小型雪橇上,面朝下,从一个陡峭的冰面上滑行。与雪车和雪橇不同的是,钢架雪车的比赛只有单人比赛。钢架雪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滑行运动,但它的确切起源尚不清楚。在19世纪晚期,瑞士圣莫里茨的男男女女从小镇的冰坡滑下到塞勒里纳(Celerina),获胜者得到一瓶香槟。第一个大雪橇是由两个“骨架雪橇”绑在一起组成的。

“钢架雪车”是1884年由一个叫蔡尔德(l.p.CHILD)的英国人引入的,他发明了一种低水平的滑行雪车。他的同胞马约尔·威廉·布尔佩特(Major William BULPETT )于1886年圣莫里茨建造了唯一的唯一的钢架雪车轨道,即著名的克里斯塔赛道。那时雪车运动尚未被发明。克里斯塔赛道至今仍在使用。第一个奥地利国家锦标赛于1908年在塞默灵举办,1912年图林根的奥伯霍夫举行的第一次德国锦标赛。

钢架雪车在1928和1948年的圣莫里茨冬奥会上亮相,但这项运动逐渐失去人们的关注,直至1970年代随着在欧洲地区的复兴,才回到公众的视野。世界杯系列赛始于1985年。

 

冬奥历史:

钢架雪车作为比赛项目出现在1928年第二届、1948年第四届圣莫里茨的比赛。钢架雪车的比赛在雪车的户外赛道克雷斯塔跑道进行。1928年,钢架雪车由于温暖的天气只进行了三次小组赛,而在1948年举办了六次小组赛。

钢架雪车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回归正式比赛项目。

 

场地与装备:

与雪车项目一样,滑道长1,200米~1,300米,平均倾斜度为8%~15%,曲线半径须至少在20米以上。滑行转弯时,压力接近于地球重力的4倍,平均时速达到100公里。在曲线、直线、马蹄形(Ω)滑道上保持加速度,滑行绕过14~22个弯道是该项赛事的重点。由于是争分夺秒的比赛,因此不能减慢滑行的速度。

 

赛制与规则:

男子单人钢架雪车

钢架雪车加上选手的重量不得超过115千克,只要钢架雪车的重量控制在33千克以内,总体重量亦可超过115千克,即使总体重量未超过115千克,钢架雪车的重量也不得超过43千克,在重量不足的情况下,选手可以通过贴铅块来补充重量。

 

女子单人钢架雪车

钢架雪车加上选手的重量不得超过92千克,只要钢架雪车的重量控制在29千克以内,总体重量亦可超过92千克。 即使总体重量未超过92千克,钢架雪车的重量也不得超过35千克,在重量不足的情况下,选手可以通过贴铅块来补充重量。

 

 

 

 

 

 

 

雪橇                                               

 

项目概要:

雪橇是一项迅速滑行的运动,由1-2名运动员仰面躺在雪橇上,双脚朝前滑下1,000-1,500米的滑道。最终成绩的测量精确到千分之一秒。4小项:男子单人,女子单人,双人,团体接力

 

项目起源:

“Luge”是法语“雪橇”的意思,就像其它的滑行比赛,起源于瑞士。选手们平躺在小型雪橇伸开双腿,在冰冻的赛道上不使用刹车的高速滑行。

雪橇的起源可以追述到16世纪,直到300年后第一个雪橇的赛道才在瑞士阿尔卑斯地区由一些旅馆老板出资建成。第一次国际比赛于1883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在达沃斯和科洛丝特村之间进行了4公里的比赛。

 

冬奥历史:

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上欧洲国家赢得了所有男子单项比赛的奖牌,直到2014年索契冬奥会美国选手艾林·哈姆林获得了一枚铜牌。

1998年长野,美国成为在双人比赛中获得奖牌的首个非欧洲国家。

格奥尔格·海克尔曾代表联邦德国和德国出站,被认为是奥林匹克雪橇之王,他在男子单人项目中获得了三连冠(1992,1994,1998)以及两枚银牌(1988,2002).

海克尔是首位在五届冬奥会中连续斩获奖牌的运动员,这一成就直到2014年索契奥运会才被打破,意大利雪橇选手阿米恩·佐格勒连续六界获得奖牌。

娜塔莉·盖森贝格尔(德国),施特菲·马丁·沃尔特(英国)和希尔克·奥托(德国)是最成功的女子单人雪橇运动员,她们均获得过两枚金牌。

 

场地与装备:

雪橇赛事的赛道呈U字形,赛道两边的护墙高于50厘米,以防止雪橇偏离中心滑出赛道。赛道须包括左右转向、急转弯、S字形以及迷宫式弯道。雪橇的主原料是玻璃纤维和钢铁,每个雪橇都会需要按照选手的身高、体重以及身体比例量身打造。雪橇上没有支撑头部的部分,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部位的支撑。

 

赛制与规则:

单人比赛:

一名运动员滑下赛道的雪橇比赛,单人比赛共进行四次滑行,将四次滑行的时间相加后,用时最短的选手获得最终的胜利。

 

双人:

两名运动员共乘一个雪橇滑下赛道的比赛,两名运动员的组合可以是一对男女选手、两名男子选手或两名女子选手,双人比赛进行两次滑行,将两次滑行的时间相加后,用时最短的选手获得最终的胜利。

团体接力:

团体接力比赛由一名男子单人选手、一名女子单人选手以及一对双人选手组成一个团队

团体接力比赛中,测量第一个选手到最后一个选手的整体滑行时间后,用时最短的团队奖获得最终的胜利。


冬季两项                                          

 

项目概要:

冬季两项是将完全不同的两种项目-越野滑雪与射击相结合的比赛。选手们身背步枪滑雪,每滑行一段距离后,须在指定的射击位置上进行射击。射击有两种射击姿势,其中一种是卧射,另一种是立射。根据滑行时间和射击的准确性,决定最终排名。该项目也被称为现代冬季两项。 在冬季奥运会上,进行男子5项、女子5项及混合1项共11个赛事小项。

男子:冬季两项男子10公里短距离;冬季两项男子20公里个人;冬季两项男子4 × 7.5公里接力;冬季两项男子12.5公里追逐;冬季两项男子15公里集体出发

女子:冬季两项女子7.5公里短距离;冬季两项女子15公里个人;冬季两项女子4 × 6公里接力;冬季两项女子10公里追逐;冬季两项女子12.5公里集体出发

冬季两项混合接力:女子2×6公里+男子2×7.5公里

 

项目起源:

冬季两项包括越野滑雪和步枪射击。这项比赛可以溯源至18世纪挪威的军事滑雪比赛。首次被我们所知的比赛是1767年在挪威和瑞典的国界上举行巡逻兵的比赛。比赛要求参赛者以最快的速度滑雪并射击命中目标。这一比赛从1792年到1818年间定期举行。德国的首次军队巡逻兵比赛举办于1902年。1912年挪威增加了担任项目,在两个射击单元中要进行10发射击的比拼。

 

冬奥历史:

在第一届冬奥会中,军事滑雪比赛作为一个表演项目登场。之后又作为表演项目出现在1928,1936和1948年冬奥会上。1954年,国际奥委会接受瑞典的提议,冬季两项作为一个单项比赛加入奥运会,并且对一般运动员开放。

冬季两项正式进入冬奥会是1960年的斯阔谷冬奥会。2年之后,首届冬季两项世界锦标赛在奥地利举办。1978年决定使用轻量22口**作为比赛射击用枪,这决定使得冬季两项获得更多地认可。在此之前,选手们被允许使用各种不同的步枪比赛。

 

场地与装备:

冬季两项根据主办方情况划定不同的线路。一般情况下,线路包括各种平坦、上坡、下坡等自然起伏的地段组成,要避免过长、过陡和难度大的下坡,以及单调过长的平地。雪面经过机械和人工捣固、踏压,厚度至少10厘米。

起点、射击场和终点设在平坦的场地上,尽量设置在一起。射击场附近设有2条圆形或者椭圆形的150米雪道,作为处罚圈。

射击场设在起终点附近,靶台用雪铺压而成,平坦而坚固,可铺盖席子或类似覆盖物。靶台前沿和与之平行的靶板线间距50米。

 

赛制与规则:

个人:

选手们以30秒的间隔出发

滑行中共进行4轮射击(每次射击5发子弹),射击顺序为卧射、立射、卧射、立射

每错过一个射击目标,便会在选手的最终滑行时间上加罚一分钟

 

短距离:

选手们以30秒的间隔出发

滑行中共进行2轮射击(每次射击5发子弹),射击顺序为卧射、立射

冬季两项短距离比赛中,每错过一个射击目标, 选手须需在150米长的惩罚赛道滑行一圈

 

追逐:

出发顺序根据冬季两项短距离比赛结果决定

追逐赛出发名次以之前短距离名次为准,短距离冠军第一个出发,以此类推,按照短距离成绩决定出发顺序

2名女选手各滑行6公里,2名男选手各滑行7.5公里,每人各自进行2次射击

 

集体出发:

约30名选手在出发区各自出发号码前,随着根据出发信号同时出发的比赛

滑行中共进行4轮射击,每轮射击5发子弹,射击顺序与追逐赛顺序一致。未射中目标靶时,须在150米长的惩罚赛道加滑一圈

最先到达终点的选手将获得胜利

 

接力:

每队由4位选手组成,男子每人滑行7.5公里,女子每人滑行6公里

男子在滑行2.5米公里、5米公里后进行射击,女子则在滑行2米公里、4米公里后进行射击。但,在接力赛中选手将获得3颗备用弹,如果使用备用弹仍未射中目标靶时,与短距离赛一样,须在150米长的惩罚赛道加滑一圈

各队的第一位选手同时出发,其他选手与回到交换区域的上一位选手进行身体接触后出发

 

混合接力:

冬季两项混合接力由2名女选手及2名男选手组成

2名女选手各滑行6米公里,2名男选手各滑行7.5米公里,每人各自进行2次射击

各队的第一位选手同时出发,出发顺序为女子、女子、男子、男子,比赛方式与接力赛一致